“大雪山”之名來自日本人,因其大草原風光非常類似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,便以其名命之。大雪山的泰雅原名是Babo Rinisan。Rinisan在泰雅語意為「流淚」,指「含淚泣別之山」,其典故來自南方佳陽社部族與北方新竹廳泰雅族彼此通婚時,佳陽社族人會越過位於二部族間之獵區分界線-志樂溪,將新娘送至大雪山大草原,揮淚泣別而回,因而稱此山為Babo Rinisan。(資料來源:雪山大霸尖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調查研究報告,楊南郡1991.06)
|
林業文化 |
|
民國45年,政府為謀台灣林業之積極發展,採行林業與工業綜合經營方式,劃出大雪山作業區59864公頃,交由台灣省政府成立台灣省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做示範性經營,以倡導森林工業化與企業化,其作業及利用均採用美式,舉凡鏈鋸伐木造材、高曳集材、聯車運材、批量製材、初步加工等皆以機械為多,擺脫日人舊制作業法,這種以卡車運材取代火車、蹦蹦車的運材方式,改寫了整個林業伐木作業。 |
為落實森林工業化與企業化之理想,積極推進東勢木製材場之興建,該廠於民國51年4月破土,53年5月落成,55年簡化林業公司管理組織,58年改受林務局林政監督,62年底結束營運,63年起原轄館作業範圍歸併於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,78年大雪山示範林管處與大甲林區管理處合併為東勢林區管理處,112年配合組織改造改名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。隨即將林業經營的觀念逐漸導向以森林資源保育與遊憩方向。
|